劳动节并非起源于我国,但寓意劳动的农耕文明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色,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,与我国农耕文明息息相关。作为历史上的农耕大国,农耕始终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业之一,我们熟知的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我国著名的春耕节。
据《帝王世纪》记载,“三皇”之首伏羲重农桑、务耕田,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 “御驾亲耕”,百姓也要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;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也记述了周武王在二月二举行盛大仪式,率文武百官亲耕。这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。 自唐代开始,二月二被正式定为“耕事节”或“劳农节”,是中国古代崇尚劳动的传统节日。此时大地解冻,天气转暖,皇帝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、松土,象征性地参加劳动,农民们在农具上绑上红绸布下地播种。
到了宋元时期,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,既是“耕事节”,又是“花朝节”、“踏青节”。 发展到明清两代,皇家对二月初二的劳动意义更加重视。自雍正以后,每年二月初二,皇帝都会亲自出圆明园,带领朝廷官员和皇后、宫女到专门开辟的“一亩园”(今海淀圆明园西侧)扶犁耕田。
清政府规定,“凡七十以上耕者,免赋税杂差,劳农节赏绢一匹,棉十斤,米一石”。这是妥妥的节日福利呀。由此可见,龙抬头的“二月二”其实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。
⭐劳动节的诗词歌赋⭐
诗歌起源于劳动,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美好诗词歌赋。在《诗经》中,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抱怨,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、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。 相传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曲,载于《吴越春秋》的《弹歌》。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,将弹弓装上土丸,进行射击,击中了一只只猎物,人们欢乐地追逐着,满载而归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唐代诗人李绅写道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”《悯农》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,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。唐代诗人王维写道:“屋上春鸠鸣,村边杏花白。持斧伐远扬,荷锄觇泉脉。……”这首《春中田园作》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。可见,劳动不仅能磨炼人的意志,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